新闻动态|News Event
本次会议为线上会议。会议邀请《指南》项目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李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刘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医院胡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主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刘主任担任主持人。参加会议的还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杜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叶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曹教授、北京医院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教授、北大人民医院张教授、北京医药卫生经济研究会范教授、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韩主任以及北京医院赵药师等。
大会主席刘教授开场,各位同道很高兴再次与药学专家和临床研究的专家还有临床专家来共同研讨前列腺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药物价值。外周动脉疾病(PA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之一,主要是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动脉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管腔狭窄、闭塞,引起肢体的供血不足,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等慢性的疾病。严重时可以导致截肢,甚至死亡。外周动脉疾病是同源疾病,引起动脉硬化后如果表现在颈动脉,早期可以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再严重就发生脑梗。流调数字显示我国的病人大约有4500万以上,对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都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但是在临床上对PAD的认识从老百姓到专业人士都很有限,诊断治疗率低。PAD的临床治疗的方案,第一是非手术疗法,主要的是功能的锻炼、运动等等。第二就是药物疗法,第三个就是血运重建。那么其中在药物治疗中前列腺素类是在临床上最常见、应用最多的最有效的一类药物。目前的临床常用的前列腺素的药物主要包括了前列地尔和贝前列腺素钠。临床的数据证实,如果在住院期间和出院以后用前列地尔和贝前列腺素钠药物治疗,能大大降低PAD病人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的几率。贝前列腺素钠除扩张血管,还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具有抗动脉硬化的潜力,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从而有效控制PAD的发展。今天临床和药学、基础研究的专家,共同讨论有关PAD的治疗。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
学术报告阶段由赵教授主持。
第一位报告嘉宾是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叶教授。报告题目是“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探讨贝前列素钠在PAD治疗中的重要价值”,报告分三部分,第一是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疾病的流行病特点以及动脉硬化发展的病理机制。第二是前列环素在抗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第三贝前列腺素钠在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叶教授介绍说,首先PAD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外周血管疾病和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一样是高发的趋势。我国有近4000多万人,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超过65岁的中国人群的发病率是急剧上升。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明显区别在于认知率、知晓率和治疗率我国和欧美有明显的差别。中国人口两高三多,吸烟比例高、高血压比例高,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多,导致动脉硬化的外周血管疾病越来越多。PAD早期可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斑块形成,出现血管狭窄,下肢因为狭窄远端供血不足,病人走不到500米路程,出现下肢的疼痛、无力、痉挛等症状临床称间歇性跛行。随着动脉硬化的发展,狭窄越来越重,最后截肢死亡。这个过程的核心的问题是动脉硬化的进展,国际上已经把外周血管疾病归为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内皮损伤,内皮功能障碍启动炎症反应。炎症诱导下,血小板活化/聚集进一步导致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促炎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削弱;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平滑肌细胞由中膜迁移至内膜,经历增殖、凋亡后形成坏死核心。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四个关键环节: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聚集、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高血糖状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第二部分叶教授介绍了前列环素PGI2在抗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保护内皮功能:PGI2能够增强内皮细胞屏障作用而改善通透性,抑制凋亡而维持完整性。抑制血小板聚集:PGI2降低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抑制炎症反应:PGI2抑制淋巴细胞活性,减少炎性因子产生,阻断炎症级联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PGI2通过各种信号通路的调节,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
叶教授在最后一部分介绍了贝前列素钠在PA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贝前列素钠是首个口服PGI2衍生物,有扩张血管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在PAD的药物治疗中,贝前列素钠是临床必需的一线治疗药物。目前临床针对于PAD的基本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包括戒烟、降脂、控制血糖血压、抗血小板抗凝等;二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药物,包括扩血管类药物,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前列腺素类药物(如贝前列素钠等);如果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外科干预治疗,包括血管腔内治疗或手术治疗,贝前列素钠显著改善间歇性跛行症状和下肢缺血症状。长期服用贝前列素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贝前列素钠可显著提高PAD患者血运重建术后长期通畅率,贝前列素钠已被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贝前列素钠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力推的多个临床路径。
叶教授总结说,外周动脉疾病现在列入到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之列,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在心血管疾病严格的降血脂,可以使一部分稳定斑块变小、逆转。PGI2可扩张血管,还能够保护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力。增加PGI2水平、恢复TAX2 /PGI2 平衡,将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从而有效控制PAD发展;贝前列素钠作为外源性补充的PGI2类似物,用于PA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显著改善间歇性跛行症状、下肢缺血症状、ABI,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血运重建术后长期通畅率;被国内外权威诊疗指南和国家卫健委临床路径一致推荐。
赵药师为与会专家作了“贝前列腺素钠临床用药综合评价”项目总结汇报,赵药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介绍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以及我们的结论与展望。外周动脉疾病是指大脑和心脏之外的任何循环系统疾病。包括了影响任何血管的任何的疾病。我们国家发病率是极度上升的情况。PAD人群的特征,主要是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是PAD的主要的发病的危险因素。PAD主要的症状是包括了下肢麻木不适、间歇性的跛行和静息痛。PAD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的治疗,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戒烟和一些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治疗:第一类的药物是前列腺素类的药物,包括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和沙格雷酯。贝前列腺钠是首个全球口服的活性的前列腺素,适应症是用于改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的溃疡、间歇性跛行、疼痛、冷感等症状。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扩张血管头痛、潮热、呕吐等等。
研究的方法:参考了李主任的中国药品综合评价指南参考大纲以及2021年国家卫健委颁布的《药品综合评价管理指南》的六个维度。项目目的是药品的基本药物申请的准备。也参考了基本药物的特性,是满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最基本必不可少的必需的药品。六个维度其中的创新性改成成熟性研究。
第一部分选择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对贝前列腺素钠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安全性结果,贝前列素钠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头痛、皮肤潮红等。第一项研究显示:贝前列腺素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少于沙格雷酯,多于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高于安慰剂组。有效性:与同类产品相比,在改善最大步行距离(MWD)和无痛步行距离(PFWD)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药品经济性:我们只检索到一项贝前列腺素钠的经济学的研究,研究的目标人群是我国18岁以上的症状性PAD的患者。对于纳入经济性研究的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都比较良好。经济性评价的结果:从中国医保支付的角度与西洛他唑和沙格雷酯相比,贝前列腺钠在治疗PAD具有成本效应的优势。
第二个部分:药品成熟性的评价。从药品的说明书、相关指南推荐、各项目录纳入的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评价。药品的可及性评价,主要包括了物理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物理可及性,覆盖了全国的31个省,1113家的三级医院,978家二级医院和2856家一级及社区医院的药品的供应。所以物理可及性供应的广度非常饱满,供应比较稳定。可负担性:贝前列素钠是医保乙类的药品,目前每片4.8元,一日三次,日治疗费用是14.40元,低于沙格雷酯。药品适宜性的评价:主要依据药品说明书,贝前列素钠是口服片剂,与注射剂相比依从性好,每日三次口服给药。储存方式没有特殊要求。在特殊人群的使用方法上比较详尽,说明书在使用的适宜性上良好。
赵药师总结说,贝前列腺钠目前没有纳入到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目录》中,是我国医保的乙类药品。安全性与多种同类的药品是类似,有效性有优势。经济性与西洛他唑和沙格雷酯相比有成本效应的优势。成熟性方面,药品在国内外的相关的证据非常齐全,在证据上企业积极的进行完善。可及性,药品的物理可及性比较好,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可负担性与同类的药品相比是居中的位置。适宜性方面,药品的整体使用的适宜性良好。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我们选择的快速HTA方法。仅是进行了定性分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纳入文献的质量,经济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限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结果仅供参考。对于以上的局限性,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更大样本量、更高质量的研究,探索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会议进入到讨论环节,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