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综合评价指南项目》例会--社会保险药品分类与代码探讨
由北京药学会主办、北京普瑞快思医药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药品综合评价指南项目》专家例会于2017年7月2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组长李大魁教授、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何平研究员、北京友谊医院王汝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金有豫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朱珠主任等20余位专家。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到了人社部医疗保险司黄处长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张副主任进行医保相关政策解读。
本次会议由朱珠主任担任大会主席。朱主任首先介绍说,人社部医保目录的制定受到全国瞩目,它既与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又关系到百姓的医疗和用药。在医保目录的制定和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的地方,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本次会议将围绕国内医保药品分类以及肠内肠外营养药品最新研究进展两项内容展开。
北京协和医院李大魁教授致辞:这次会议很有特点,一是在综合评价指南的前提下团队做了很多工作,二是国家医保和谈判目录已告一段落,目录制定从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多创新,这里面也需要一些工具,包括评价方面的工具。大家从临床、药学、管理角度探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临床营养支持这块。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延伸应用到营养方面,是我们管理角度、学会角度非常重要的方面,临床专家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把过去的工作经验总结提高,跨学科工作,为接下来的医院准入工作做准备。
何平研究员(人社部社保所)发言:药品目录紧张的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这个项目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课题组专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对本次专题很感兴趣,今天涉及到药品分类。将来药品目录支付办法正式运行以后,包括支付标准、分类等很多细节性技术工作需要大家扎扎实实的做到位。《中国药品综合评价指南项目》已经运行9年了,还要扩大队伍,吸收一线同志,使评价指南的意义更强大,发挥更大作用。
黄处长(人社部医疗保险司)介绍了2017版医保药品目录制定中的一些问题、考量等基本情况做了详细解读。新目录的制定对企业、医院、参保人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药品方面,由原来的按标准注册剂型纳入变成按常释剂型,2017版共2535个药品,增福达15.4%;适用险种扩大,由原来的只适用于城镇职工扩大到职工、居民、城乡、工伤及生育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由原来主要保住院,到现在延伸扩大了门诊保障;17个创新药全部纳入;另外新增了谈判品种36个,直接纳入乙类目录。同时参照国际相关指南,明确了限定支付的范围,使医保管理更加科学。目录由凡例、西药、中药和中药饮片四部分组成,其中西药部分的分类采用的国际通用的ATC分类码,中药采用依据功能主治的分类方法。
黄处长强调医保管理限定支付范围是基于避免滥用、控制基金支出、促进合理用药、选择最佳适应证、预防性限制,保证付费有证据,并不是限制医疗行为,而是限制医保支付行为。黄处长分中、西药列出了2015年住院费用前20位品种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辅助药占了大半江山。此次为了促进合理用药,明确了严格监控的类别:抗生素类、神经营养类、保肝护肝等,其中包括肠内肠外营养。
张主任(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针对社会保险药品分类与编码工作的背景以及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医保分类编码参考了ATC/DDD系统药品的分类,并不代表医保就推荐了这个药,代码只是在技术上方便了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类别进行了专项修订,同时新增了ATC未包含的分类。张主任对配套数据库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数据库。各个库之间通过药品代码进行关联,依托药品代码,最终实现目录、标准、注册数据的无缝对接。药品代码不是孤立的学术问题,更是药学、管理服务、信息等综合体系的基础。
王强老师(北京普瑞快思医药咨询有限公司)详细介绍了基于《中国药品综合评价指南》参考大纲推出的医院药品准入版,强调建立药品遴选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委员会在新药申请及审批中的重要作用。详细说明了药品遴选原则:安全、有效、经济、顺应及药品质量,强调综合评价指南在这里所起的重要作用。针对肠内营养药,王强老师详细介绍了医院在这类药品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患者疾病状况、生理情况以及药品的剂型特点。强调规范化营养支持对医保控费的意义:减少住院次数及天数,减少并发症,减少不合理用药,减少医保费用。
封主任(北京医院)详细介绍了营养支持的概念、研究新进展以及理念转变。强调肠内营养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是当前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患者角度出发,只要有适应症,肠内营养就应与肠外营养一起实施。
安主任(人民医院)从临床专家的角度系统介绍了营养治疗的发展历史。提出EN的实质就是免疫功能调理治疗,营养素往往并非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需要胃肠道菌群的调节。不同的剂型适应不同患者。
袁主任(北京世纪坛医院)在发言中强调药品分类的意义:不仅为政策管理者提供依据,政策监管也需要药品分类。目前国内常用分类依据有《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新编药物学》、《中国处方集》、药品编码本位码、《医院药品实用编码》以及《ATC分类与代码》,不同应用领域使用不同的分类依据。我国药典按药理、治疗、化学进行分类,并按系统生理功能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涵盖西药、中药,不包括与疾病治疗相关的食品。ATC按解剖、治疗、化学进行分类,排序是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涵盖除化妆品以外的与疾病治疗相关的物质,包括食品。
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发言:ATC编码和分类是两码事,但编码是在分类基础上编的,编码是为了方便应用管理。药品分类在全世界都是一致的,主要分4个大类,调节身体各个系统功能药物、化疗系统药物、诊断药物、解毒药。ATC编码分类跟咱们国内一直沿用的差异很大,包括医生用起来也不习惯。我建议可不可以加个索引,2017版跟2009版分类编码对照,管理者用编码,我们用分类。比如胰岛素,根据药理咱们一直放在内分泌用药,这次放在A类消化系统。
王汝龙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分类不影响药物临床使用,不影响医保政策,这点我同意。但是医保目录为了跟国际接轨,是否可以考虑习惯性、方便性和实用性。金教授的方案我觉得可以,由国家医保出一个索引,既接轨国际,也方便使用。
李大魁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我们最早发表的药品编码是在1987年,整整30年。到后来卫生部、药监局都在做,但是第一个落地的是人社部,把这个编码系统化了。基于全国医保统筹需要,就必须要这个编码。管理中方便,有很大进步。新问题带来新影响,我们协和编医院实用编码的时候,也是参考ATC的A类,但也有问题,比如我们发现胰岛素、口腔科用药都在里面,这跟我们的传统药理非常不一样,所以我们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分了大概十二类码。没有万能的编码,必须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能够桥接,做好后台数据库。可以根据各自的应用,编制不同版本:临床应用版、医保管理版。就像我们的评价指南,有学术版也有医院准入版。
会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